本报记者 车辉
北京市出台的2011年“小升初”政策,坚持了“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但是,据记者了解,北京市“小升初”的实际状况却乱象丛生,一方面,家长们并不买“免试、就近入学”的账,另一方面,通过“共建”、“条子”等不公平的方式让子女入学的大有人在,社会上的“占坑班”、培训班屡禁不绝。一直以来,公众批判质疑之声不绝于耳。
近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负责人,北京理工大学著名教育专家杨东平领衔的课题组综合各种途径的调查,对当前北京市“小升初”的择校乱象做出一些揭示,并进一步分析了原因。记者获得了该课题的一些核心成果,同时对小升初乱象进行了采访。
“金坑”、“银坑”、“土坑”和“粪坑”
目前,北京“小升初”的渠道可谓五花八门,主要包括“共建生”、“条子生”、“占坑班”、推优、特长生等,这些渠道,除前两种外,不仅加重了家长孩子的负担,更催生了校外培训的利益链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学生与家长在此链条上终日疲于奔命,家长苦不堪言不说,而最大的受害者还是学生。对此,杨东平直言:“小升初”乱象带来的最大危害是对小学生创新力的挫伤与社会价值观的扭曲。
所谓的“占坑班”,是指公办重点学校自办或与社会机构合办、面向小学生的学科培训机构,可从中选拔优秀学生升入本校初中。一般名校都有自己对口的培训机构,只有进入这些机构就读,才有可能将来被“点招”进入该名校,名为“占坑”。
记者了解到,很多小学生从3年级起就要经考试进入培训学校,此后数年,经过不断考试、筛选、排位,只有在6年级时排名最靠前的一部分学生,才能进入重点中学。于是,对名校的竞争成为“坑班”排位的竞争。为了不被淘汰,小学生们往往需要参加更多的培训班,甚至跨年级培训。激烈的考试竞争、沉重的学习压力、高额的培训费用使得学生和家长苦不堪言。课题组调查发现,90%以上访谈的家长们认为“占坑班”是北京市“小升初”的“头号天敌”。
据了解,“占坑班”还分“金坑”、“银坑”、“土坑”和“粪坑”等不同类型。 所谓“金坑”,是与最顶尖的中学关联性最大的培训班,不上该培训班就不可能通过“点招”被录取。“银坑”学校的知名度、录取力度次之。“土坑”指的是一般重点校的培训班;“粪坑”则是与重点中学升学、录取没有什么关系,是需要提防的陷阱。“小升初”家长关心的主要是“金坑”和“银坑”,为了扩大被重点中学录取几率,往往要让孩子同时占好几个坑。
课题组调查发现,“占坑班”所开设的高难度课程,已经构成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危害,所收取的高昂费用更是让家长不堪重负。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占坑班”家长每年所花费用在8000元以上,多数“占坑”的学生都会选择2~3个左右的“坑”,而“坑班”费用仅是“小升初”花费中较小的一部分。
“坑班”成为名校通过考试选拔生源的主要通道,名校无需自己组织考试招生,从而规避了政策风险。而相对应的是,无数个家庭在周末、寒暑假疲惫奔波于京城各个“坑班”之间,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特长生是北京市“小升初”市、区两级教育部门所规定的最“名正言顺”的择校渠道,考生可报考2至3所学校,被录取后不能再选择其他入学方式。
特长生包括体育特长、艺术特长、科技特长三类。这一政策掀起了家长为升学而“造就”特长的风气。为了获得这些证书,许多学生从三四岁就开始进行各类的训练,不断参加各种比赛。
而近年来,特长生的考试也开始变味,一些学校打着招特长生的幌子,实际则在进行奥数和英语的考试。
“共建生”、“条子生”和家长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各种“小升初”的渠道中,相对于各种考试来说,家长认为最不公平的就是“共建生”和“条子生”,一些单位通过和某些重点学校建立“共建”关系,让本单位的职工子女可顺利进入重点学校;一些家长通过特殊社会关系,花钱让孩子获得重点学校的入学机会。杨东平认为,此类入学方式,赤裸裸地侵犯了教育公平,严重扰乱了义务教育的正常秩序。
“条子生”大部分来自各种各样社会关系,据对部分中学校长和家长的调查,重点学校的“条子生”一般占当年招生人数的8%~10%左右。在升学季节,名校校长总能收到众多条子而难以处置。某校每年会设立一个临时机构,叫“条子办”。一般来说,每年春节前后就开始“条子生”的工作,学校会采用各种灵活手段招收这些特殊学生。如果学生本身有推优、特长生测试资格,那么就可占用这个名额;如果学生本身不具有这些资格,则占用“共建”名额。有些热门学校的因“条子生”太多,还暗中采取单独出题考试的办法。
实际上,目前的择校竞争已蔓延至“幼升小”。“幼升小”是幼儿园或学龄前儿童升小学的简称。杨东平介绍,北京市的“幼升小”在几年前还不是一个突出问题,随着近年来“小升初”择校热的蔓延,以及出现“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幼升小”的择校竞争也变得异常激烈和复杂,与“小升初”类似,也出现了以权择校、以钱择校、考试入学、乃至“共建”等多种方式。
一些有钱的家长花钱捐赠学校让孩子成为“择校生”,一些教师反映,有些“择校生”根本批评不得,稍微批评一下,孩子竟会说:“这学校的空调是我家安装的……”
为了让孩子能够进入“优质学校”,家长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择校成为整个家庭人力、物力和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动员。有权势的家长们通过各种途径递条子、拉拢与学校的关系,普通家长则不惜抛重金带着孩子奔波在“金坑”、“银坑”之间,不惜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全家人的生活都围绕着孩子的考试、获奖、评优,耳提面命地训诫孩子,误导他们形成分数至上、名校至上的功利主义价值观。
一位技术精英在跑了半年还是没能让孩子如愿以偿就读优质学校,他哀叹:“真怀疑自己当年的选择,现在没有一官半职,无法为子女的升学尽力。”
|
|